「空泛的說該地區植物的物種豐富多樣、來自於許多地方或是有各式各樣的變種,完全不足以描述真實的生物多樣性。」——《科學人》
1916 年美國《科學人》雜誌首次使用了「生物多樣性」這個詞,在聯合國甚至有一份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。對現代的我們而言,保持生命的繁複、多樣、歧異已經是上百個國家的共同承諾。
距離第一次使用「生物多樣性」一詞 82 年後,澳大利亞社會學家朱迪·辛格(Judy Singer)提出「神經多樣性」的概念,主張人類神經系統存在多樣性,自閉症、專注力不足、學習障礙等均為腦部發展差異,並非「疾病」或「異常」。
對語言治療師好好老師來說,她在全球新冠疫情前後首次聽到這個詞,那是一個眼睛一亮的時刻,她立刻把這個詞翻譯後分享到社群,急到發布後才發現自己拼字錯誤。
身為水瓶座、AB 型的小孩,表現得「天馬行空」、「天兵」似乎是理所當然,成長路上有太多藉口對於好好老師的「異常」視而不見。從最顯而易見的學校成績來看,她雖然不是第一名,但也不是最後一名,剛好落在中間,不必令人擔心的範圍。
不過,像是「寫作文」就是好好老師在求學階段的大敵,那份從中秋節寫到國慶日都沒寫出來的作文,對好 好老師來說實在是太困難了。「對我來講要堅持五、六百字的書寫是很難的,我很少專注超過 30 分鐘,寫一篇作文要前後連貫、用字精確、字又要好看,真的就是難如登天,我小時候在寫作文的時候就覺得很痛苦,就逃避不寫。」
但整體而言,除了愛遲到、愛講話、愛動來動去……其實「沒有什麼大問題」,小孩還算健康快樂長大,就不太會有人注意到專注力不足對生活帶來的影響。
好好老師的弟弟 從小就被診斷出是一位自閉症光譜上的特殊兒,這影響了好好老師之後踏上語言治療師的助人之路。不像弟弟外顯的症狀,好好老師一路上在「沒有什麼大問題」的顛簸中,26 歲那年親自走入診間,做了 ADHD(注意力不足過動症) 的診斷。
好好老師帶著姊姊一起去評估,因為除了個人量表,他們也必須搜集幼年的行為徵兆。對姊姊來說,好好老師從小到大都沒變,有沒有診斷都沒差,但對好好老師來說,拿到 ADHD 確診證明那天,她很開心,還有如釋重負。「我以前不是不認真,也不是混,也不是摸魚,我是真的不能專心。」

根據台大醫院神經部的解釋,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主要症狀有:與其他相同心智年齡者相較,其專注時間短,衝動,會不思考行為後果就行動;容易分心,會無法專注在需完成的事情上;躁動,會動個不停。
雖然現在新聞報導、網路社群已經可以看到越來越多人談論這個症狀,但一般人一句無心地「蛤?你看起來不像(ADHD)」常常就擊垮了 ADHD 大人或小孩面對社會規則時所做的調整與努力。
以好好老師來說,為了對抗旁人對她糊塗、忘東忘西的誤解,她做的努力就是「過度努力」。如果學校遠足必須要帶一包衛生紙、一罐飲料,為了怕忘記,她就會帶五包衛生紙、三罐飲料,不斷催眠自己「我好像不夠好、我好像會粗心、我好像就是不認真,所以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更努力。」
也因此神經多樣性一詞出現時對好好老師來說有多重要,「認識到『神經多樣性』理論後,終於有一個詞彙可以表示這個現象跟族群。」以診間的例子來說,很多有早期發展障礙的孩子,他們喜歡把車子一台一台排排站,一般的醫學文章或是報導會說「你要小心喔,這些固著行為是自閉症的警訊喔!」對家長而言,簡直天都要塌了。但若從神經多樣性的觀點,先承認孩子需要幫助後,不刻意去改變他,首先要做的事是「加入他」,也拿車子跟他一起排排站,與孩子產生共鳴與連結。等到孩子發現車車沒有了,他自然就會轉向你,跟你想要有互動。這是與傳統觀點很不一樣的地方。

《我說話像河流》是一本 2020 年在台灣出版的繪本,故事中描述一位有口吃困擾的男孩,每天早晨醒來,字句卡在喉嚨深處,難以傳達。繪本作者是一位詩人,小時候有口吃的困擾,爸爸會帶他去河邊,叫他觀察河水的流動,作者看著河流,對「流暢」有了不一樣的想法,「河流也有其天然的型態和耐性,永遠朝向一個比自己更寬廣的地方前進。但是,當河水流動的時候,卻也會卡卡的,像我說話一樣。」。配上繪者細膩捕捉河流與男孩臉上的光影,口吃這件事並沒有就此消失,而是以一種動人的方式,正視了不同於常人的孤單與格格不入。
在好好老師的語言治療專業領域,過去對於說話流暢度的評估,會問說話有沒有卡住?卡住幾次?重複幾次?拖長音拖了多久?表情有沒有異常?然後在每一個項目後面打一個分數,這樣的評估方式暗藏的觀點,就是從僅從聽話者的角度去評分。
若從神經多樣性的角度出發,評估重心會放在說話者本身,他們會問:你剛剛講話有沒有自信?感覺舒服嗎?對什麼樣的人說話感到最緊張?講什麼主題的時候最放鬆?這樣得出的結果,才補足了溝通中說話者的那一邊。
《我說話像河流》在口吃領域是一本重要指標的繪本,一般大眾得以從一位口吃男孩的角度窺視在社會中感受到自己「身為異常」的處境。神經多樣性理論並沒有改變人們需要協助的事實,而是以更尊重差異的角度出發,先與神經多樣性者站在同一邊開始。
ADHD 讓好好老師的人生有些顛簸,但就跟硬幣的正反面一樣,因為常常忘東忘西,所以背誦這件事行不通的時候,就只能選擇融會貫通、徹底理解;因為常常闖禍,所以面臨突發狀況的時候,危機處理能力很高,在最糟的狀況發生的時候,好好老師卻能面不改色地應變。
現在,好好老師自己當了老闆,創立「職屬語你」團隊,那是一個由語言治療師、職能治療師、音樂治療師、臨床心理師等五大領域工作者組成的線上親子教養諮詢品牌。「我發現 ADHD 的人很適合創業當老闆,因為我們有很高的風險耐受度,也很有創意。但是我們也需要有一些行政的支援跟輔助。」
《小耳朵》的故事開始於有著不完美耳朵的小兔子,他聽說遙遠的森林裡有一位魔法師,他希望能請魔法師幫他「把耳朵變正常」,ㄧ路上小兔子遇到很多夥伴,他們都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。
說真的,沒人教我們如何面對不完美,更沒人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父母,也因此親子教養書常是網路書店的暢銷類型。好好老師與「職屬語你」團隊也於 2025 年與學籽共同開設了「與你好好玩轉孩子的成長天賦課」,課程從「專注力」及「語言發展」兩大面向出發,融合豐富的國內外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,拆解 0-12 歲孩子的發展里程碑,有依據、有方法的理解與陪伴。
不同於其他線上課程的地方是,這堂課的 4 位語言、職能、心理與音樂專業的講師都有自己的診斷:過動症、自閉光譜症候群、癌症等,他們都是有著小耳朵的小兔子,也因為帶著自己的小耳朵一路走來,教學時更能設身處地地為父母及孩子著想。
這堂課第一章開宗明義就提到「神經多樣性」,課程內容更是深具神經多樣性精神,舉例來說,課程中 50 個小遊戲的設計理念,像是在提供一個「遊戲的靈感來源」,而不是一份需要遵循的食譜。參與者可以依照自己家庭的環境、成員組成,甚至個別需求,去靈活調整與變化。這些課程內容放眼每一個孩子的日常需求,不管是一般小孩還是特殊需求的孩子,父母都能學到可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的陪伴方法。
在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裡面提到「要養育出適應良好的孩子,父母只要『夠好』就可以了—而我們大多數都落在『夠好』這個檔次。」養育孩子是一個世界上數一數二重要的工作,也因為如此重要,身為父母難免手足無措、焦慮不安,好好老師與職屬語你團隊的課程將陪你一起走過那些不確定的時刻,慢慢看見親子關係的美好成長。


專訪過程中,好好老師始終抱著一個抱枕放在自己腿上,為了「讓自己不要動來動去」。在神經多樣性的溫柔森林裡,這件事情不是問題,而是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安穩之道。
《小耳朵》的故事最後,小兔子見完魔法師以後回到村莊,其他兔子們這樣問他:「魔法師的魔法沒有成功嗎?」
對好好老師、「職屬語你」以及世界上所有理解多元價值的父母來說,當然是成功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