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茶這件事似乎正逐漸式微,三徑就荒卻試圖嘗試產生變化。在這裡,傳統的茶室高牆被捨棄,喝茶的空間更加開闊,實體牆壁化為一大片玻璃牆,讓閑靜的氛圍能隨之流動,Vicky 說期望從氛圍上,令泡茶的難度變得透明、好親近。
位於信義區巷弄裡三徑就荒茶空間,名字取自於陶淵明〈歸去來辭〉中的:「三徑就荒,松菊猶存。」形容君子家門前看似荒蕪,擁有如松菊般清高的風骨,正如茶,樸實無華的表面下,蘊含其深遠的智慧。
主理人 Vicky 外表溫婉,氣質淡雅,言語卻鏗鏘有力,沈穩地和我們道出學茶經歷,逐步引人進入三徑就荒空間呈現的美學意境。
說到茶館,會想到什麼呢?可能對許多人來說一片空白,但說到茶,熟悉的手搖飲品牌連袂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,或許這就是當代台灣飲茶的文化。
台灣茶藝結合廣東福建的工夫茶藝與日本茶道,逐漸發展出台灣獨特的茶道特色,在 1980 年代隨著經濟發展,飲食文化跟隨人們的生活條件提升而起飛,飲茶風氣出現了講究的追求。
傳統的茶藝館講究密閉包廂、穩重的古色古香氛圍,到現在人手一杯隨點隨喝的手搖飲,唯一不變的共通點是社交情境,以前人們喜歡在茶館裡談生意、聚會聊天,到了當代,手搖飲時常成為忙碌工作中場休息的陪伴角色。
然而,茶藝館離人們越來越遙遠了,在茶的圈子,相當講究師徒制,泡茶的規矩很多,無論在封閉的空間與無形的規矩上都築成了一道高牆,年輕人常常認為泡茶這項高不可攀、難以親近。
泡茶這件事逐漸式微,三徑就荒卻試圖在自己的空間嘗試產生變化。
在這裡,傳統的茶室高牆被捨棄,喝茶的空間更加開闊,實體牆壁化為一大片玻璃牆,讓閑靜的氛圍能隨之流動,Vicky 說期望從氛圍上,令泡茶的難度變得透明、好親近。建立簡單明確的風味敘述帶領大家認識不同茶種的特色,傳統沏茶用具一樣不缺,且融入 Vicky 獨到的藝術美感,透過服務人員的演示和引導,許多人在這裡泡出了第一壺茶,以更輕鬆、閒適的方式認識了何謂茶具、沏茶流程,與何謂品茗。
Vicky 自幼就受到母親啟發接觸茶藝,師承茶人謝小曼與沈武銘,前者學習到的茶藝風格自由奔放的茶藝,注重沏茶的過程,品味生活美感;後者注重於茶藝精神的傳遞,將台灣茶藝歷史脈絡輕巧融入於每一個步驟當中。
Vicky 轉益多師,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茶藝風格,從前期講究科學化、精準沏出茶的香氣滋味,到後來融合了活在當下,感知生活實感的自在愜意,在她的手中,不僅結合了科學與美學,也開始沏出傳統與當代之間的融合橋樑。
詢問 Vicky 老師,新手該如何開始學茶?大家學茶最常碰的困難又是什麼?Vicky 談道:在硬背各種茶種之前,不如先選擇自己喜歡的風味,像是茶湯感喜歡厚一點的、清香一點的?從味覺去感受樂趣,進入的門檻會比較輕鬆。
簡單來說,泡茶的影響元素有三大樣:茶量、水溫、時間,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最終成品的風味。藉由溫度、沖泡次數,可以調整出濃淡程度不同的香氣和口感。
至於困難點,早期由於茶圈的話語比較專業,點評茶常用:「香氣、稠滑、乾淨」等詞彙來形容,這些形容詞往往需要喝過許多盞茶才能慢慢明瞭並歸納出結論,對新手來說就相對沒那麼明確,沒有足夠清楚的指標。隨著大家對飲食文化的精緻度提升,飲茶也開始轉型,近年出現明確和量化的風味輪,帶領大家更好地找出詞彙來描述茶。
茶相較咖啡或酒而言,雖然沒有那麼鮮明強烈的個性,風味卻更細緻,由單一茶葉經過溫度洗練之後釋放的澀感、醣類與膠質等變化,品味其中細緻的五感饗宴。
這次三徑就荒與學籽合作的線上課程,帶領學員一起將泡茶轉化為一種優雅的日常藝術。課程引導由中式茶介紹揭開序幕,探索與其他茶體系的差異,接著展開六大茶類介紹:綠茶、黃茶、白茶、青茶、紅茶、黑茶等總共 30 多款茶葉,不僅就台灣原有的茶葉詳盡介紹,也會介紹蘊含中國特色的中國茶款種,帶領大家以更廣袤的味覺角度體會茶的豐富面貌。探索茶葉的製作方式與風味特色,引導你感受茶葉的溫潤細膩,了解沖茶流程和風味變化,以精緻、舒緩的步調,學會享受泡茶帶來的樂趣。
課程會以科學角度理解不同茶葉的風味來源,你將學會如何根據茶的種類與製程,調整水溫、浸泡時間、茶水比例與器具,沖泡出符合個人口感的茶湯。並揭示如何聰明購茶、理解茶的定價原則,進入茶行不再摸不著頭緒、買到錯誤的茶葉。也可以運用茶葉創造調飲,在茶席間玩出新樂趣。
透過沖茶這個儀式,讓我們能隨之靜心,在繁忙、雜訊紛擾的生活當中尋得內心一方寧靜。讓三徑就荒帶領你用茶的美學品味生活,在流水與茶香之間,發現內心的富足與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