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朱俞君相約在她的「宅即變空間微整型」公司辦公室見面,一坐下來,她率先開口發問,好奇眾人對於室內設計的看法?這問題馬上引發迴響,有過裝修經驗的人紛紛表示,身為業主,當然希望裝修能替空間加分,但過程中卻常發生種種不愉快。
朱俞君一邊聽一邊點頭,從事室內設計多年,這些故事她一點都不陌生,「我想到前陣子看到算命師詹惟中在節目上說,如果今天天上掉下來一億,那他想要開一個算命學院,扭轉『算命就是來騙錢』的觀念。」順勢提起這回事,是因為朱俞君十分能體會詹惟中的心情,她也想開設課程,分享室內設計如何解決業主的問題、規劃生活,而不是讓人充滿誤解。
「如果要說室內設計師都是在『騙』消費者,我覺得並不盡然,但大家會有這樣的感覺,關鍵是在『認知差距』。」會有這樣的觀察,來自於朱俞君剛從實踐大學建築系畢業、跟著老師一起做室內設計的親身經驗。
那時的她跟的老師,早已是業界知名設計師,看著老師的作品猶如室內設計雜誌上會刊登的案例,朱俞君好生羨慕,不免想著「如果這輩子能做出這樣的作品,那該有多好。」某個案子完成後,因緣際會下她跟業主有機會碰面,聽到的卻是對方的抱怨連連,「其實這不能全怪消費者,或是全怪設計師,你想想看,設計師是在學校裡培養的,當然希望能做出的,是富含美學的『作品』,可是對消費者來說,在意的是房子裝修之後,好不好用、符不符合預算。」這正是朱俞君口中常發生在雙方之間的認知落差。
意識到這點之後,她決定打掉重練,重新累積對居家生活的理解。這也是為什麼她陸陸續續搬了7、8次家的原因,無論是買房還是租屋,她在自己的家居空間裡,大膽進行各種不同的裝修實驗。於是,她把第一間房整個打掉,只留樑柱,藉此實驗各種建材的實用性,第二間房她改用輕裝修的方式,藉著房間顏色、家具搭配,實驗不同風格;後來她為了出版居家收納的書籍,帶著一家三口搬到15坪大的空間,實際在家裡示範怎麼有效收納。

「我很想要快速弄懂居家設計是怎麼一回事,所以從裝修方式、風格、搭配到預算控制,都是我在一次次搬家之後,用自己的房子去做印證。」朱俞君說自己是個富有實驗個性的人,有什麼不懂的地方,親自試過,才能累積出經驗。
有了實務經驗的反覆測試與整理,朱俞君發現,這只是室內設計師本該具備的基本設計能力,除此之外,「溝通」也是重要的技能,這部分同樣呼應她提出的認知落差,業主之所以和設計師之間有所誤會,往往是溝通不順暢、沒有在對話中理解對方所造成。

說起雙方溝通,朱俞君最常從業主那裡聽到的第一個問題,就是一坪空間的設計費是多少錢?「其實費用的計算,得要經過層層評估,有時候解釋一堆,業主還是只想聽到一個明確數字。」為了應對這個狀況,朱俞君把裝修的常見問題與知識梳理成一套與業主溝通的SOP,迅速幫助業主建立認知,聚焦彼此對話內容。
根據朱俞君對台灣市場的觀察,她認為設計師跟業主之間的溝通互動,容易有兩個極端的情況發生,「一是設計師相當有才華,十分專注在設計上,反而忽略與業主間的溝通,業主多時候都只能全盤接受設計師的想法;另一種是設計師完全聽從業主的意見,要什麼有什麼,最後做出來的就是東拼西湊的設計。」朱俞君說,無論是哪一種,都不是健康的溝通方式。
所以朱俞君在目前公司與同事一起進行的溝通模式,是由設計師引導業主了解自身需求,例如詢問屋齡、坪數、居住成員的組成等基本資訊,更進一步的,還要掌握業主的生活習慣,「像有的人喜歡招待朋友、有的人喜灣自己下廚小酌,幫助業主釐清這些資訊,他們也才更能想像如何透過格局調整、建材選擇等室內設計,完善自己夢想中的生活。」朱俞君相信,適合的室內設計,是要由業主與設計師一起完成的。
「另外,我通常會配置出兩版平面圖,一個是完全照著業主需求,盡可能滿足,因為這是對方的期待。另一個版本,則是以設計師的專業意見為基礎,配出我認為能更優化空間的版本。」這是朱俞君的工作習慣,當然最後還是要雙方都取得共識,才會進行後續的裝修。
從大學開始學習室內設計,並以此為業後,朱俞君已經在這行待了32年,無論是設計過的案子、溝過的業主,她都有豐富經驗,回到她提及對詹惟中開設算命學院的共感,她花費半年時間之久,把多年在工作上掌握的專業心法,整理成一門「室內設計課」,想分享給對裝修有興趣但不知從何入手的朋友們。

「人一生說不定就買這麼一間房子,就裝修這麼幾次,但這個空間承載的是你的夢想,如果沒有適度、透明的資訊,不小心在裝修上吃虧踩雷,即使住進去了,這件事都會變成心裡的一根刺。」
所以在課程的規劃上,結合朱俞君關切的認知落差與健康溝通,一開始就會帶著大家從「空間條件」、「居住成員」、「使用習慣」、「痛點和期待」幾方面來定義家的樣貌。「其實室內設計是用來『解決問題』的,不單單只是拿來做造型。」朱俞君心有所感,當業主足夠瞭解自己的生活樣態、需求,對於裝修的討論就能更落實。
「說到底,要設計的是『生活』,而不是設計房子。」這句話是朱俞君從事室內設計奉行的圭臬,「以人為本」,是她的核心關懷。
當然,對於家的空間需求足夠明確後,就能一步步跟著課程,從空間風格、設計流程、格局動線、建材設備等章節,增進自己對於室內設計的了解。而對於實際裝修的進行,朱俞君特地規劃「用一間房子,帶你走一遍裝修流程」這個單元,把最初會碰到的平面圖、需求表,到報價單、合約、施工申請,以及各項施工流程和最後的完工、開箱,都收羅在一起。
「這門課是我從消費者角度出發,歸納出的一份導航手冊,希望大家能從中瞭解自己對空間的生活需求,有了這些認識,之後有需要做室內裝修,也比較能夠挑選適合自己的設計師。」朱俞君直言,室內設計不像車子、房子是準確又具象的「成品」,設計販賣的是「生產過程」,如果消費者能在這次的系統化課程中,迅速掌握裝修知識、避免踩雷,不僅能減少與設計師溝通時的落差,也更能把未來的生活樣貌落實在裝修空間中。
她甚至鼓勵,原先對裝修一知半解的新手,能在課程之後,多參與裝修過程中的討論與調整,「可以把設計師的裝修想成是打底步驟,再依著自己的喜好、美學和生活軌跡去佈置,讓空間更有個人風格。」朱俞君微笑著說,家不應該只是設計師的作品集,作為主人的每一個你,都可以體會完成一個空間設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