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與馬雅文明之間的淵源,是難以解釋的天啟。」—馬雅人(蔡佾霖)

人物專訪/知識歷史

Oct 15, 2024

對兒時的馬雅人來說,夢想一但擺到現實層面之前,就永遠只是無法實現的夢想。但自帶特異體質的馬雅人,靠著馬雅感應與努力不懈,自學研究馬雅文明多年,愈發覺得自己有份責任,要傳遞正確的知識,給好奇或感興趣的大眾。「這條路的確很孤獨,但也因為如此,讓我喜歡把馬雅研究跟其他人分享。」一個人走,會走得快,但一群人走,才能走得遠。

「我小時候好像有種異於常人的體質,會有『馬雅的感覺』,一開電視剛好就在播馬雅的節目,或是對馬雅的什麼事情感到好奇,之後翻書就會看到相關文字。」馬雅人有點難以解釋這番巧合,聽起來更像是場蝴蝶效應——如果當年沒有翻到那本介紹馬雅文化的兒童讀物,如果當初沒有2012會迎來世界末日的馬雅預言,蔡佾霖也許不會對這個古文明感興趣,後來也不會當上PTT古文明板的板主,成為網友口中的名人「馬雅人」。

父母對諸多夢想的潑冷水,反而讓蔡佾霖靠著一見鍾情成了「馬雅人」

馬雅人小時候就很愛看書,從書中世界延伸出許多夢想,他曾對恐龍化石感到好奇,也想過要當發明家,但爸爸告訴他:「台灣沒有恐龍化石。」媽媽又跟他說:「電燈、鉛筆這些都被發明完了,你還可以發明什麼?」對兒時的馬雅人來說,夢想一但擺到現實層面之前,就永遠只是無法實現的夢想。


直到他翻到一本講述馬雅文明的書籍,裡頭介紹位在瓜地馬拉的提卡爾還有位在宏都拉斯西部的科潘,前者是馬雅文明中最大的考古遺址之一,後者則是馬雅文明在古典時期最重要的城邦之一,「我記得裡頭還有講到在提卡爾的大美洲豹神殿,其實那就是本兒童雜誌,寫著馬雅文明有很大的神廟,然後神秘地消失了。」即使內容毫不深奧,但就像一見鐘情那樣,只是見一眼,馬雅人就愛上這個古文明。


從那之後,坊間能找到什麼跟馬雅文明有關的書籍,馬雅人全都找來看,後來碰上網路的出現,他開始上網找相關的英文論文、資料,加上就讀師大歷史系碩士班時碰上2012年,馬雅末日預言是當時的熱門討論話題,「那年中美洲經貿辦事處還邀請來自中美洲的馬雅專家,到台灣舉辦馬雅論壇,我就有去參加。」也是在這年,他過往在PTT板上發表與馬雅文明有關的文章都被推爆,成了鄉民口中的神人「馬雅人」。


種種契機讓馬雅人有更多接觸馬雅文明的機會,現在想想,他依舊覺得自己與馬雅文明之間的淵源,是難以解釋的天啟。

夢想的實現,同時也是責任的開始

之所以說是天啟,並不僅止於讓馬雅人對馬雅文明感到好奇而開始研究,更讓他因此有更多行動;例如親臨馬雅文明的考古現場,至今仍是他難忘的回憶。


這還得說回他參加那場馬雅論壇後,認識講者之一的國際考古權威Jaime Awe,並在對方邀請下,隔年飛抵貝里斯的卡哈佩奇(Cahal Pech)參加Jaime Awe主持的考古工作坊。「雖然我挖掘的是一個超小的遺址,但第一眼看到馬雅神廟,我還是感動到差點落淚。」過往只有在書本裡、網路上看到的古文明出現在眼前,那對馬雅人來說,是很不真實的一刻,「這是種夢想的實現。」馬雅人說。


不過夢想的反面,依舊是現實。從貝里斯回來到台灣是上午五點,馬雅人搭著客運回到板橋家中,放下行李、盥洗一番後,那時還是師大學生的他,馬上就出門去學校實習,直到晚上才終於有時間好好休息,「那時我爸覺得說,我既然都出國一趟,也算是達成夢想,接下來就好好準備考試當老師。」馬雅人當然還是很感謝父親的,畢竟當初出國旅費,是來自父親出借的十幾萬元,但他從來就不是長輩說什麼就聽什麼的人,特別是這趟出國,是夢想的實現也是新的夢想的開端,馬雅人清楚知道,從那一刻起,自己的人生已經不太一樣了。


他陸續去了更多遺址、數次參與考古,和團隊挖出一袋袋的陶器碎片,也曾造訪墨西哥城的特奧蒂瓦坎,走進位在羽蛇神神廟中軸線下的人工洞穴,親眼看見數千年前的玉石雕像,還不停接收到學界對馬雅文明的最新發現。當然還得面對許多人對於馬雅文明的迷思,「雖然2012年沒有真的變成世界末日,但還是有人把馬雅文明神秘化,覺得他們是外星人、有太空梭。」馬雅人認為,這樣的不信任對於馬雅人來說是種歧視,彷彿人類要蓋出如此雄偉的神廟,只能依靠外星人的力量。


「我覺得這幾年來,大家對於文化包容性跟多元性的立場,越來越極端,重視的人很重視,但誇張的人也越來越誇張。」自學加上研究馬雅文明多年,馬雅人愈發覺得自己有份責任,要傳遞正確的知識,給對於這項古文明好奇或感興趣的大眾。

和埃及、商周兩大古文明相互對話,激盪出交流火花

而線上課程,是馬雅人的實踐方式之一,除了可以搭配圖像與動畫的呈現,協助讀者理解馬雅文明之外,系統性的課程安排,也能讓人反覆觀看與吸收,「雖然我會在臉書粉專上發表文章,但現在社群媒體的溝通越來越碎片化,有新加入的粉絲,還是可能問出『馬雅是在秘魯嗎?』這類我以前就說過的內容。」馬雅人想藉由課程勾勒出馬雅文明的大致樣貌,拉高社會上對馬雅文明的認識程度。


接著,他就能在一定的基礎上,更深入討論馬雅文明,「像是在馬雅的創世神話裡就曾描寫,諸神是用他們的鮮血和玉米糰創造出人類,所以馬雅人也會透過挖出心臟、放血等血祭方式,與諸神連結;而且馬雅人連放血還很多元,有使用尖刺繩子穿過舌頭、拿刀割臉頰,甚至有位國王魟魚的刺,刺自己的生殖器取血!」就讀師範體系,馬雅人雖然沒有實際進入教育第一線,但這也是他將馬雅文明普及化的嘗試。


另一方面,馬雅人樂於挖掘馬雅文明與在地、甚至是不同文明間的連結,例如他曾撰文介紹位在台北市襄陽路的「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(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舊址)」高聳的簷壁牆面,正是馬雅式的建築風格。


在規劃的線上課程中,則邀請研究埃及文明的蔡佳慧與研究商周文明的王詩涵加入,藉由彼此的學識涵養,分享不同古文明各自發展的特色與歷程。例如一提到埃及就會馬上連結到的「金字塔」,當時是怎麼靠人力將笨重石塊移動、建造?諸多的金字塔又與哪些法老或王朝有所連結?是蔡佳慧在埃及文明的課程中會一一解說的內容;而在求學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的中國歷史,熱衷於研究商周墓葬的王詩涵,光是墓葬就在課程中彙整出4種形式,還會介紹各個形式的演變,以及隨葬品和墓內空間的差異。而這些都還只是課程內容中的一小部分,從看不到摸不著的神祇信仰,到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吃喝玩樂,在馬雅、埃及與商周三大古文明中,究竟各自有哪些獨特之處?又有哪些跨越時空與地域的相似或巧合?都是三人期待能在課程裡激盪出的火花。


「很多人都說我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研究,所以才對馬雅文明有這麼深的掌握,可是我當初只是很單純地做想做的事情,然後一直做下去就到了今天。」馬雅人有感而發說道,多年前台灣幾乎沒有人在做馬雅研究,那時除了2012年的馬雅論壇之外,他實在沒有太多機會能和其他人交流,「這條路的確很孤獨,但也因為如此,讓我喜歡把馬雅研究跟其他人分享。」一個人走,會走得快,但一群人走,才能走得遠,馬雅人也希望透過這次的線上課程,能啟發更多朋友對歷史感興趣、對古文明感興趣,甚至是對馬雅文明感興趣,之後大家就能一齊在這條路上,並肩前行。

推薦課程

推薦文章

訂閱學籽電子報

獲得來自各方職人們的觀點、知識,以及專屬學員優惠。或許你會有意外的靈感與新發現!

字數限 20 字以內

請填寫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